泽熙不会告诉你的那些事:决策机制和情绪控制

最近,网络疯传“泽熙的7堂课”,算是对神秘莫测的著名私募泽熙投资及其掌舵人徐翔有了些许揭秘式的曝光。但投资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则有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作者:止观) ...

泽熙不会告诉你的那些事:决策机制和情绪控制
作者:止观

最近,网络疯传“泽熙的7堂课”,算是对长期低调潜行、神秘莫测的著名私募泽熙投资及其掌舵人徐翔有了些许揭秘式的曝光。

很多看过“7堂课”的人纷纷表示“泽熙你学不来”,更有不少人则认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等因素才是决胜千里的本质。


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则有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投资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7个要素只是其中的部分要点,但还有太多泽熙不会告诉你的那些事。


无论是早期的徐翔还是近年来的泽熙投资,能够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超凡表现,绝非仅仅局限于专注、长期投资和逆向思维等关键要素。


巴菲特曾经强调投资成功必须将用脑和用心相互结合:“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者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思考框架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思考框架造成侵蚀。”


那么,简单来说成功的投资体系不外乎两大核心:决策机制和情绪控制。前者需要独立思考,后者则更需要强大的自制能力,也就是常说的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并努力克服之。


什么叫独立思考呢?这里面很多人容易曲解本意,并不是说谁的话都不听--“我才不会那么容易被骗呢”,又或者更近一层,“这个事情真的是那么回事吗?”我想第二层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


举个例子,针对央行宣布3月1日起再次降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立即联想到3月第一个交易日的股市行情,甚至还有不少人会更丰富地联想到整个上半年、一年的行情走势。而回顾一下,当时周围的声音--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几乎普遍期待3月2日A股市场会再次展开去年底那轮波澜壮阔的行情,甚至还有不少人摩拳擦掌地准备一早开盘就全部换仓追进券商等非银板块……事实证明,这只是第一层次的思维,而且再次验证了普通大众的观点往往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第一层次的思维认为,上次央行降息直接点燃了券商等非银板块的翻倍行情,这再次降息当然还是券商等板块要暴涨了。上次没把握好的话,这次难得的机会绝对不容错过。而进一步思考不难发现,这第二次降息早已是市场预期之中,而且短期内连续降息本身足以说明实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央行放水对冲通缩压力。而对于持股者来说,大家在开盘时疯狂追涨的时候岂不是最高效的出货时机?结果,可想而知了。


有人可能还疑惑不解--既然再次降息的行情表现再次让人失望,那为什么后来却又越走越强?其实这里恰恰就是第一层次的思维,单纯而浮浅,停留在普通大众的层面。但你必须跳出这一层,比如说央行放水以后通缩压力将会逐步得到改观,最糟糕的时候正在过去,大家都不要的筹码当然是最便宜的了--大家都来抢筹码的时候,当然就越来越贵。


回到实际案例来看的话,泽熙投资为什么敢于在重庆啤酒、獐子岛等连续跌停的时候下重金押注?逆向投资的背后,恰恰就是第二层次的思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这里,很多人总是有失偏颇地认为逆向投资背后存在利益输送、内幕交易甚至是操纵股价,但这种思想过于狭隘,将会对我们的投资行为形成困扰和障碍。回顾我们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确实经历了相对较长的庄股横行的一个特殊阶段,但在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市场的有效性、我们自身的投资决策机制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等核心要素。


即便是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也有不少海归充实到了A股市场各个环节,但说到底A股市场还是一个有效性不是特别明显的特征。


2007年11月,中石油最高一度冲上了48.62元/股,而2013年6月25日最低则只有7.08元。按照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中石油在这两个时点的价格,至少有一个必然是错误的,但大多数投资者则不仅没有认识到这种错误并采取正确的行动,甚至还前赴后继地错上加错。怎么说呢?过度疯狂、过度恐惧。


众所周知,在目前A股市场上,大多数专业投资者最早都是90年代或者2000年前后进入这个行业的,随后2007年、2008年又吸引了一批新生代进入这个市场,大概在2007、2008年之前除了公募基金、券商和少量的私募外,想找到一份投资工作都是很难的,整体上看迄今为止都没有哪个专门的学科或者专业来讲授投资--从A股早期的庄股横行、内幕交易、操纵股价,以及2000年左右的网络股泡沫破灭,还有后来的蓝田股份、银广夏、绿大地等一系列的财务造假丑闻,包括在此期间多次反复的牛熊转换周期,没有经历过反复锤炼的投资者其投资决策机制和情绪控制能力都是不够完整的。


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然选择投资,勤奋和专注也就是一门必修的基本功课了,但仅仅是勤奋和专注根本就不够用--你还必须有足够好的悟性和禀赋。在构筑并持续完善投资决策框架的过程中,前期的大量工作和日常的点滴积累都不过是基本功,落实到交易层面的都是真功夫。


作为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决策框架本身是没有办法恰到好处地叙述清楚的。但结合泽熙投资的投资进化历程来看,无论是早期的宁波敢死队打法,还是阳光化以后的种种进化,比如断崖式出货、潜伏重组、高送转、题材概念人气龙头、还有成长股龙头,包括抄底重庆啤酒、獐子岛等极端玩法、还有后来的斥巨资参与定增,甚至拿下上市公司控股权,这都是常用常新、持续进化的结果--资本市场没有一招鲜的,否则用的人多了,也就自然失效,何况不同量级的资金玩法本身也会有天壤之别。


具体盘点的话,又有哪些相对简单的决策框架可供参考借鉴呢?


首先,考虑到人性本身最容易陷入“贪婪”与“恐惧”这两种极端,似乎存在一个颠扑不破的投资逻辑--在市场最恐惧的时候,即阶段性调整以后大面积跌停,整个市场哀鸿遍野、谈股色变,对于绝大多数标的来说无疑将是买入时机;而在市场上涨行情反复演绎,整体积累了较大涨幅,指数加速大幅拉升并开始出现非理性疯狂而大面积涨停,即市场最贪婪的时候,这显然就是套现筹码的绝佳时机。


事实上,由于指数成分构成与占比等因素,一个完整的涨跌周期期间,绝大多数个股的累计涨幅是远远超过同期指数表现的。


比如,上证指数在2012年12月4日创下1949点新低时,整个市场已经处于一片死寂,除了权重指标股外,其他个股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当天创出了近年来的历史新低。即便是日后上证指数在权重指标股的多次演绎下曾经创下了多次新低,但短短2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多数中小盘股票累计涨幅翻倍或数倍之多,甚至几十家涨幅超过了10倍以上,还有几家超过20倍。


遗憾的是,由于成功概率等因素,绝大多数投资者都选择了小涨小跌的套利机会,最终不过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其次,考虑到市场运行的本质不过是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转化,这其中也蕴含着不易发现的投资逻辑--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盘整状态的,同期涨幅远远低于市场平均表现,那么这简直就是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因为时间没有错,只是忘了带它走--行情只是迟到,但不会缺席。


比如,在上市后的三年多时间始终处于窄幅盘整的网宿科技,终于在过去的两年左右走出了一轮超过10倍的上涨行情;重组复牌暴涨后,持续回调超过半年、跌幅超过50%的西南药业、禾嘉股份等一连串的重组股,也都在随后走出了一轮翻倍的补涨行情;而受“疫苗门”冲击的重庆啤酒,长达两年多的盘整之后,近期出现了强势的连续涨停行情……俗话说,“横有多长,竖有多高”,大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对于重组失败连续跌停的情形,恰恰也印证了人性的弱点--大多数停牌前布局的资金不外乎企图以此一笔赚翻天,但预期落空之后则出现了集体恐慌性抛售而大幅杀跌。


殊不知,在停牌前后,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重组预期。尽管股价遭遇短期的大幅打压,但考虑到三个月的窗口期后重组可以随时重启的可能性,这种连续跌停以后往往意味着难得的买入机会,即便是再等上三个月并不一定会有重启重组的暴涨机会,但时间成本都会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最后,对于题材概念性、成长股等龙头品种的把握,则需要长期的功课积累和战略性的眼光,甚至还涉及到交易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情绪的变化、不同资金的风格和套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盘面感觉足够好、反应足够敏锐的不妨去寻找题材概念追击涨停板;对产业、行业和公司有前瞻性认识的不妨去布局中小板、创业板优质标的……这方面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叙述准确到位的,唯一的路径还是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决策框架。

至于情绪控制,我想泽熙投资的多年实践和经典案例足以给出标准答案--那便是克服人性的弱点。

当然,这都只是作者本人多年磨练过程中的不成熟的思考,篇幅所限没有办法完整地展开,而且难免粗浅幼稚。在此,以示抛砖引玉。




来源 | 本文首发于摩尔金融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