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特别区”就要来了?

作者:攸克 尽管目前仍未有任何官方新闻,但北京市政府和行政办公中心区迁入通州潞城镇的消息,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的传闻更接近真实。不过,它绝不是北京的行政办公中心区搬个家那么简单。 攸克君分析,隐藏在北京行政中心区搬迁通州背后的,很可能是“首都特别区”的宏大思路。这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建制”相似。华盛顿的全称叫做“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作者:攸克

尽管目前仍未有任何官方新闻,但北京市政府和行政办公中心区迁入通州潞城镇的消息,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的传闻更接近真实。不过,它绝不是北京的行政办公中心区搬个家那么简单。

攸克君分析,隐藏在北京行政中心区搬迁通州背后的,很可能是“首都特别区”的宏大思路。这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建制”相似。华盛顿的全称叫做“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也是Washington,D.C这个十分特别的英文地名的由来。

允许攸克君啰嗦一下大洋彼岸的情况——如果按照地理区划划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属于马里兰州和佛吉尼亚州。但是,美利坚合众国定都在此,并以华盛顿命名之后,华盛顿虽然是一座城市,却没有自己所谓“地方一级政府”,而是由美国联邦政府直接管辖,从而形成了“特殊管辖区”的独特格局。

我们看北京,北京既是北京市,又是首都。在承担伟大祖国首都职能的同时,也有自己一级的地方政府,和河北省、广东省、山东省一样,不仅要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还要发展经济、修建基础设施、收税。

借鉴国外经验,隐藏在北京行政区东迁背后的更大思路,很可能是将北京和首都的功能分离开来,划定“首都特别区”,就像华盛顿特区由美国联邦政府直接管辖一样,以适当、可行的方式,由中央对“首都特别区”进行管辖。

不过,从实际情况出发,攸克君不认为在短期内,中国会以行政建制调整的方式,单独在北京划定“首都特别区”,而是会通过对规划、投资等一系列事关城市发展战略重要权力及其架构的重新归集,形成事实上的“首都特别区”。

这件事可能会如何操作,综合目前掌握的情况,攸克君有如下几方面的个人分析:

第一,形成“首都特别区”,不是要“迁都”,而是在北京现有地理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从而腾出事实意义上“首都特别区”的物理空间。

通州那么大,为何搬迁到已经达到东六环沿线的潞城镇,而不是找一个通州距离市中心相对更近的地方,哪怕是通州的中心也好?如果你熟悉中国政府官僚体系的决策偏好,腾挪空间的意味已经十分明显了——既然搬,就搬远,这样就能腾出足够的空间。

第二,划定一个相对明确的边界,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投资、规划等城市建设、发展重要权力的重新归集,实现事实意义上的“首都特别区”。

这种思路很可能以四环或者五环为界,重新界定城市建设、规划、发展的关键权力。例如,北京四环以内的城市建设、投资、大项目摆放等,中央政府将有更大的直接决策的权力,而北京市政府对于上述领域的决策权,主要在四环或者五环以外行使,从而逐步形成承担经济发展职能的北京在四环或五环外,承担首都政治职能的“特别区”在五环内的局面。

第三,税收、财政、公共服务等职能,不会按照物理边界划分,即中央政府不谋求在“首都特别区”内的财税权力等。这也是短期不从行政建制上设立“首都特别区”的考虑所驱动的。

直观一点说,就是事实意义上的“首都特别区”以内的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中央政府不介入,仍按照原有的中央地方分税制运行。“首都特别区”以内的公共服务管理,社会事业运行等,也仍由北京市政府负责,从而避免出现一系列复杂的行政和社会分工问题。

第四,不排除在现有行政权力框架基础上,通过权力范围的加减,使某些现有部门成为直接负担“首都特别区”权力承接平台的可能性;甚至不排除,新设机构承继“首都特别区”关键管理权力的可能性。

由于首都的特殊性,在北京市目前的权力框架中,为类似的安排提供了腾挪空间。例如,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一般由北京市市委书记兼任主任,成员单位包括军队、中央单位等部门。而作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办事机构的,是“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与北京市规划委是合署办公。将这个机构独立出来,就可以做很多事。

第五,首都特别区的思路,本身是手段,目的是通过它,避免地理、行政区划上的北京,过多因淤积城市功能带来的大城市病问题。

这一思路一旦成行,事实意义上的“首都特别区”内由于投资、规划等决策权更多由中央直接负担,其经济发展有关的项目,将被极大削弱,从中央的角度出发,将会突出与政治首都匹配的公共服务、环境、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职能,在经济发展职能被剥离后,公共配套和服务水平都将获得提升的空间。

而在“首都特别区”域外,经济发展的职能也可以少去很多如今因政治、社会功能而存在的掣肘,从而实现北京城市功能的合理调整,并顺带推动京津冀一体化。

以上一切,攸克君一家之言之分析,不是爆料。不过,郭德纲师傅说过一句真理,通州永远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来源:攸克地产)

格隆汇声明: 本文为格隆汇转载文章,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16亿中国人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