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系列 |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中期策略深度报告

作者:游家训 赵智勇来源:招商证券在自上而下改革启动的同时,自下而上的供给创新加速,行业正在翻开新的一页。投资、消费、科技创新三类企业中,投资类波动加大,在配网、充电领域的投资刺激呼声趋高;消费类仍比较稳健,更多的潜在需求可能被发现和激活;科技创新企业在自由竞争市场中体现出巨大的活力。而更远大的超越,需要融合互联网、新业态,探索有更大边界

作者:游家训 赵智勇

来源:招商证券

在自上而下改革启动的同时,自下而上的供给创新加速,行业正在翻开新的一页。投资、消费、科技创新三类企业中,投资类波动加大,在配网、充电领域的投资刺激呼声趋高;消费类仍比较稳健,更多的潜在需求可能被发现和激活;科技创新企业在自由竞争市场中体现出巨大的活力。而更远大的超越,需要融合互联网、新业态,探索有更大边界的扩张方式。

中期不用担心投资,投资刺激呼之欲出:电力行业投资是自循环模式,只要用电量不下滑,不用太担心行业投资。因提振经济需要,投资刺激可能性加大。配网、充电桩是国家扶持重点,特高压是电网企业自身投资重点。电力装备企业已完成国产化,龙头企业具备国际化能力,总包企业有扩张机会。

互联网+能源的新模式在探索中前进:渐进式电力改革及其衍生影响将重塑行业生态。未来,能源服务的互联网业态将较快成型,面向C端的可能融合智能家居等业务成型,面向B端理性消费者的模式还在探索中。行业的未来在用户侧,最有前景的是价值创造,而不是成本竞争。

产品+应用的平台型架构更合理,硬件企业向上升级是趋势:产品+广泛应用的平台型工控企业是合理架构,硬件企业向上层软件发展是行业趋势。存量制造业智能化趋势将长时期持续;继自动化后,信息化进入大发展时期。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加速,充电运营蕴育着新商机:充电环节严重制约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未来充电运营等服务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将极大丰富行业供给,“互联网+”思想也开始在充电领域渗透和生根发芽。
国企改革加速:国企资产证券化加快,地方国企潜力更大。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国企可能率先获得经营改善;而部分央企的整合,可能改变行业格局。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改革进程低于预期。


一、渐进式电力改革,开启电气能源新时代

1、渐进性改革是现实选择

电力系统是迄今最大的人造系统,而中国电力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电力系统。就其现状而言,国内电力系统仍在较健康地运营。

新老矛盾是推动改革的核心因素:推动本轮改革的核心驱动要素,是遗留问题趋于严重,并且新挑战不断出现。同时,行业供需趋缓以及国内改革的大环境,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渐进性改革是现实选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先后对其电力系统进行了改革,我国在1998-2002年中,也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但国外的改革尝试,并没有得到普适模式,同时,国内系统还在比较健康地运营。此外,电力是关系民生的行业,国内外改革,基本都采用逐步推动的模式。本轮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应该是渐进发展。


2.改革及其衍生影响将重塑行业生态

公用事业、新能源、电力投资首当其冲:电价是协调行业三板块的主要经济杠杆,改革下一阶段一定需要重新梳理电价体系,这将对公用事业运营、新能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服务于下游的装备投资,可能对应地,产生深刻变化。


发电,分化加大:目前发电企业的年度发电量计划仍以计划分配为主,每年由政府经信委(发改委)、发电集团、电网公司三方撮合(主要企业的发电小时数相差不大,机组效率高就明显多发的情况不多见)。发电企业的效率差别,主要体现为盈利能力的差别,并没有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

尽管五大集团等主要参与者可能对发电竞争积极性不高,但在能源富余区域,直购电规模推广,可能使得部分效率高的企业愿意略微降低价格来提高利用小时数,未来发电企业的竞争,可能会体现到市场占有率上,可能加大板块分化。

交易独立监管应不是终点:改革意见稿中,交易的定位是独立监管,但独立监管应该不是终点,未来交易的走向应该是逐步独立。可以预想,交易的剥离,可能加大了直购电、分布式的可操作性,有利于直购电推动,也有利于分布式业务的发展。

由于电力的瞬变、光速传播、不能规模存储等特殊物理特性,决定了一个交流系统需要且只需要一个有力的指挥机构,调度就是全系统的指挥机构。若调度业务仍保留在电网体系,交易剥离能否有助于厘清电价体系,还有待观察。

售电改革可能采用1+N模式,第三方售电主体未来面临压力,增值服务与用户价值挖掘才是关键第三方售电主体未未来面临压力,增值服务与用户价值挖掘才是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力市场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发电侧竞争市场、放开售电侧市场、实行政府监管下的电网公平开放。售电放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多个售电主体,允许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逐步从事售电业务;二是放开用户自由选择权,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售电公司。

放开用户选择权是共识,改革中,一般会设立默认售电商,为没有选择社会化售电商或没有售电商服务的的用户售电,以保证用户的供电稳定,即为1+N模式。

从德国、日本市场来看,随着分布式能源、开发区等主体的参与,小型售电主体都出现了快速的增长,竞争也使得开放选择权的用户更频繁的更换售电商。尽管在国内市场,考虑到保民生与兼顾稳定,必将在竞争与稳定中进行平衡,但可以预见,轻资产的纯售电业务的后期将是比较竞争的。客观而言,发电企业有供给的优势,供水/气等公用事业企业有管理成本优势,开发区有用户优势。

对参与者而言,对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增值业务才是终极竞争力。在售电、缴费等基础业务之外,如何进行增值服务,如何利用数据和信息,进行真正互联网的业态创新才是关键。


优秀龙头企业向服务、运营转型可能是重要出路:高速发展期积累的产能,一旦行业增速下行,将面对过剩冲击所推动的行业整合;在能源领域,除了向系统集成企业转型外,向运营服务转型是重要出路。

国内电力EPC――模式发展缓慢的核心原有,是国内的产业土壤垄断大用户所致,当前寡头垄断的下游,从企业利益最大化(标准垄断)和个人利益(越多的干预和细分,越容易寻租),不会欢迎真正意义的总包方(土建等业务除外)。

行业体制的改革,可能给装备制造提供相对更宽松的市场环境,未来有综合竞争力、产业储备强的企业,可作为空间将更大。

社会化程度提高是未来趋势,真正的服务市场有望逐步出现:尽管电力企业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主辅分离,但电力行业社会化分工程度仍比较低,服务市场真正成长的条件还不具备。未来伴随售电、配网等领域的放开,电力领域社会化程度有望提升,可能带来常规检修、监测等电力服务市场的机会。


3、不用担心行业投资

电力投资的投资驱动因素有别于其余投资性板块:作为广义的投资驱动板块,电力行业在2009年之后的一轮调整中仍能保持一定投资规模并稳中有升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电价体系的支撑。即,随着国内用电规模的不断提升,以及电价的缓慢提高,现有电价体系下所返还用于建设、维护的部分资金,已经能在很大程度满足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维护和基本建设投资。这种依靠行业自身业务支撑的投资模式,与建筑、铁路等直接中央/地方投入或通过银行贷款为主拉动的投资有比较大的不同。


国内电价并不便宜,中长期看电价可能是上涨趋势:国内电价绝对水平较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来讲,处于中低价;较美国、加拿大等能源丰富国家高,但显著低于日本、欧洲等国家。国内销售电价结构中,仅对大工业用户按照两部制电价计费。两部制电价是成熟市场中最常见的计价方式,如对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类别用户也用两部制计价,电费收入可能还会有所提升。此外,阶梯电价也有望提高总体电价水平。

用户侧市场可能出现繁荣,新兴服务模式可能出现:在售电准入、供给的市场化环境下,围绕多样化用户的创新将极大地丰富用户侧市场,并产生新繁荣。

4、保增长需要,可能有投资刺激

电力等能源装备是基础投资,从提振经济需要,后续出台新一轮大规模刺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继高铁、核电后,电力装备特别电网领域的投资刺激呼声可能更高。

配网、充电桩等与节能减排配套可能国家扶持重点,特高压直流(含区域内交流)、周边联网可能是电网企业自身主导投资规划的重点。

如配网领域出台刺激,中低压装备企业将全面受益,配网自动化与中压装备企业受益最多,低压元器件企业受益次之。



5、互联网等新业态端倪初现

行业的物理效率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由于电能不能大规模、长时期存储,电力系统存在的巨大的峰谷差、巨大的季节高峰差,而发电、电网系统的投入成本都需要按照最高负荷来设计,电力系统的这一典型特点,导致发电、电网资产的总体利用效率低。
发电资产一年中只有5%(438小时)运行在90%以上的发电能力区间中,配网资产一年中只有5%的时间运行在75%的供应能力范围上。基本参照最大负荷设计的电力体系,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置。


供给与需求侧的市场化为大创新提供制度环境:由于电的特殊属性,消费和生产基本同时完成,在现行体系下,行业的供给、需求侧是割裂的。

如果市场化得以真正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差异化与选择性体出来,可能初现融合储能、分布式、需求侧响应,并结合金融创新的新业态,有望显著提升全产业效率,并改变现有产业格局。


服务市场互联网可能率先成型,面向C端的互联网可能融合智能家居成型,面向B端理性消费者的互联网模式在摸索中端理性消费者的互联网模式在摸索中:能源服务过去是灰色的不规范市场,原供电企业的三指定(指定设计、设备、施工)是通过服务市场实现的。服务市场在自身的检修、运维等领域外,还连接着设计、施工、营销、运营、检修等业务。抓住工商业用户的服务市场,可能作为入口,占据后端市场与节能、售电等关联业务。

能源服务的业态中,线下模式资产重,专业型强,更优化的模式可能是在一定用户基础上,发展为轻资产平台模式。但目前而言,服务市场最大的瓶颈是异地扩张的壁垒。

居民消费端的能源消费绝对价值量比较小,节能服务等附加业务意义不大,就单一的电费消费这样单一、颗粒过大的数据,价值挖掘空间也比较有限。一种更可行的方式,是融入智能家居,不仅能作为智能家居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也有希望与各类电器与智能设备进行能量、信息的互联。
同所有行业一样,用户价值的挖掘,才是未来趋势。


6. 电力体制改革将与国企改革并行,可能出现证券化浪潮

行业的体制改革与主要企业的改革可能统筹推动,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证券化过程:国有企业通过证券化实现混合所有制,推动企业治理透明,提高企业效率,可能是未来改革最有可操作性的方向。特别是公共服务型国企,证券化更有助于解决融资发展问题。

电力、水务、供热等行业,有希望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成为真正的公用事业企业。

央企先行,但地方国企证券化潜力更大:央企由于经营管理的一体化与规范化,企业经营能力、状况总体也远远好于地方国企。央企最先具备证券化条件,总体证券化率远远高于地方国资企业。央企由于一体化程度高,决策与执行较快;而地方国企往往有3级甚至5级法人结构,决策与执行链条长。

目前部分央企已开始推动整体上市,但预计未来地方国企推动证券化的动力、力度都可能更强更高。

电力与能源板块将是其中重点:电力、能源板块早先一直延续国家高度管制和垄断模式,国企、央企的资产占比高。预计供给领域,风电、光伏、地热等领域的资产证券化将是证券化重要内容。核电装备、发电装备(如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的国企、央企整合会延续,以加强综合竞争力和海外市场开拓能力。输变电领域,由于国企、民企占比比较均衡,而且国内市场还有一定的发展,该领域国企的方向,还有待观察。


二、自动化与信息化,改变中国制造1、工业互联网、工业 4.0 以及中国制造 2025 殊途同归

德国推出工业4.0,旨在完成制造业的三项集成,打通企业由内到外的信息流,其目标是制造业升级,核心是智能制造。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在制造业回归大背景下,融合先进制造经验,实现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对发展方向和步骤做了规划,以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改变制造业结构。中国国情决定制造业需要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中国制造2025」是两化融合下的智能制造.


2、产品+应用的平台型公司是趋势

完整意义的自动化产业涵盖从元器件与机电配套、驱动控制系统,到成套设备与系统集成,以及最终的工程实施4个环节。

不同层级的企业:在4层结构中,层级越向下越贴近终端用户,越需要对客户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深刻理解,其定制化程度也越高。

要成为能在不同行业应用中能深层次切入的平台企业,必须要整合应用行业的资源或者通过OEM大客户嫁接模式获得专家知识。系统集成企业中,工程类企业有一定欺骗性,由于规模提升很难推动效率提高,且跨领域难度更大,理论上很难获得快速增长。

产品+应用的平台架构是未来的模式:在可标准化、通用化产品的基础上,嫁接上下游行业的know-how,是优秀工控企业的发展方向,这种架构的企业,竞争力会越来越强。


3、不能孤立地看自动化,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会更有力量

企业的经营效率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即使不考虑企业在技术/工艺水平、销售/渠道力量的差异、战略决策差距,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水平、生产流程与作业管理、从设计制造到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供应链,都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率。


4、硬件企业向上层软件发展是国际工控行业潮流

国际工控企业都在走整合升级的产品路线,通过并购发展上层的软件系统,将原有的硬件产品线串联起来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国内工控企业相对独立的硬件产品架构将受到冲击,向上层软件发展,依托行业化,提供平台化、系统化的产品,将成为中国工控行业发展的方向。

经营模式转型是中国工控企业赶超欧美的机会:经营模式转型的本质是利用工业信息网络收集工业大数据,加以分析利用,并衍生出相应的盈利模式。国内工控企业更贴近客户,因此这是国内工控企业赶超欧美的大好机会。


三、新能源汽车与运营服务,时代之呼唤1、下半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将集中释放

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13年和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是1.76万辆和7.48万辆。而按照第二轮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申报的推广任务来看,2015年底要实现新能源汽车33万辆保有量的任务。据工信部数据,截止到2015年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万辆,那么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还有近20万辆的推广任务。我们坚信,今年下半年将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集中释放的阶段,从而能够带动一波新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高潮。


2、关注区域性的投资机会

在各个地方政府制定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后,由于各个地方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先后,所以在2015年集中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的情况下,不用地区的推广力度也将出现差异。我们建议在关注行业机会的同时,也关注区域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机会。

以福建省为例:福建地区由于在2014年9月份工信部公布的各个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公示中,完成度只有不到2%,远落后于全国11.48%的平均水平,所以福建省各地政府2014年年底至2015年一季度,密集出台了多个地方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从2015年一季度是数据上来看,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201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初见成效:在福建省政府和各个地方政府政策推动下,据福建政府部门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福建已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460辆,与去年比增加了一倍。从推广车辆类型看,目前纯电动汽车共有1120辆,占总数的76.7%,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340辆。在推广的新能源汽车中,私人领域共370辆,公共领域有1090辆,其中公交车有499辆,还有旅游客车和出租车分别有48辆和60辆。目前全省范围福州的新能源汽车最多,共有576辆,其次是泉州有303辆。



另外,福建本土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也在增加,到今年一季度,福建省新能源生产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3230辆,其中销往省外1832辆,带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还有全省已建成换电站7座、充电站5座、直流快充桩50个、交流慢充桩311个。

2)车企发力,牵福建新能源汽车产业之牛耳:金龙作为福建地区大巴车领域的龙头企业,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力,将带动福建地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据金龙汽车年报数据,公司2014年新能源客车销量为3431台,不过其中大部分来自于苏州金龙的贡献。但是今年一季度,大金龙和小金龙开始发力,据行业披露的数据,同比去年数据有大幅度增加。


3)产业链趋于成熟,地方企业积极布局:目前福建地区已经有多家企业涉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别是整车零部件环节,目前福建地区多家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企业与金龙汽车有着业务上的往来合作。另外,由于福建地区有完整的汽车工业基础,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未来有望借助福建地区的汽车行业资源,构建具有影响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3、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创新之地,大有可为

1)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运营: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从最初的萌芽阶段,逐步走向成长阶段,特别是随着车企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的推出,基于不同车型和应用领域设计的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也趋于丰富。
我们认为,租赁模式是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一方面,租赁解决了消费者使用纯电动汽车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租赁为商业模式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度。


我们知道,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继承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所必要的基础属性。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构成与燃油车有显著差异,所以我们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逻辑与传统燃油车越来越不同。而这个过程,租赁运营则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演进的重要手段。

2)关于充电设施的运营: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充电设施的运营服务将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发展而前进。同时充电产业是个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整个产业自上而下涉及多个环节,随着国家将充电服务市场向社会开放,产业链上的企业都以此为契机大力布局,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前进。

我们认为,充电运营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将从多个角度丰满新能源汽车充电发展模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我们认为,充电运营服务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将从多个角度丰满新能源汽车充电发展模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思想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和生根发芽,充电运营市场将是下一个互联网入口。



4、重点上市公司推荐

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前景广阔。另外,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15年将是新能源汽车需求集中释放的阶段,同比与2014年将有大幅提升,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是这轮牛市是有空间同时有业绩的成长行业。而产业链中的优秀企业,将受益于行业加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未来有望成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坚力量。

(来源:i投资【微信号:itouzi8】整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