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派、价值派以及主题派眼中的银行股行情

首先银行符合2014年新博弈主义大帝的审美标准,其次银行符合新价值投资蓝筹主义拥趸的审美标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银行符合事件驱动主义者的审美标准么?(作者:格隆汇 徐彪) ... ... ...

市场派、价值派以及主题派眼中的银行股行情

作者:格隆汇 徐彪

2014年7月28日,很多人会记住这一天,因为这一天,银行股暴涨5.15%,带动市场大幅上涨2.4%。向前看,银行股和地产股为代表的两大行业,将决定本轮行情的纵深与高度,其他周期股本质上不过是银行地产大逻辑下的小故事而已。无论银行还是地产,走多远只取决于未来能否有足够的利好(包含政策与盈利)出来,尤其是基本面。地产已经从政策角度演绎过很多次这里不再啰嗦,关键看银行。

银行不是高富帅,过去一年里,在抓小放大的严峻事实面前,投资者早已经学会不再对银行股期待(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期待就没有投资失败)。银行暴涨的概率已经比你走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丑小鸭结婚,事后证明是中东某酋长女儿的概率还要小。

但是,它偏偏发生了。而且,就在眼前。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坚信市场博弈的人会告诉你,今年的行情反正就是这样,只炒机构手里没有的东西。没啥理由,反正就是博弈。到最后,机构忍不住进去接盘了,人家风紧扯乎卖个一干二净。

坚信价值投资的人会告诉你,小狗跑的再远,最终也会回到主人面前。银行股平均市盈率4.8倍,市净率0.96倍,便宜才是硬道理,银行股的春天已经到来,夏天还远么?

坚信事件驱动的人会告诉你,股价上涨犹如菜地种菜,需要你不断施肥和浇水。只要你坚持抓虫除草不停歇,股价就会给你正反馈。

在笔者眼里,所有的存在皆为合理,而合理通常来源于综合。任何一个版块,只要它预期打的足够低(预期足够低的直接表现是估值足够低),后面存在持续超预期的东西(驱动力),这时候你找到眼前推动的资金,可以预期后续源源不断有跟进的资金(博弈),大概率来说就会有上涨。今年3月份以来的地产行情如此,近期的金融行情亦如此。

首先银行符合2014年新博弈主义大帝的审美标准,其次银行符合新价值投资蓝筹主义拥趸的审美标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银行符合事件驱动主义者的审美标准么?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并不愿意,但必须承认,是的。

就在一周前,当我们看到国务院督导组常务会议的时候,曾经第一时间认为:惜贷成为管理层眼中的核心矛盾,银行将从监管者眼中的“熊孩子”变成“倒霉孩子”。因为,严厉的窗口指导将如影随形而至。不成想,我们没等来更加严厉的窗口指导,却等到了一则重磅级新闻: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求理财产品原则上直接对接实体经济。

事实上,当我们接触到常务会议新闻稿的时候,并不清楚管理者的具体思路。我们只能很确定地说,减少层层加码环节,将有利于地产行业融资。至于对银行的影响,不甚了了。

直到7月29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给出了答案。

文章题为《规范影子银行 调整金融结构》,发表在昨天人民日报经济版,作者吴晓灵,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说起她来,我的第一印象是彪悍。

2014年2月,中诚信托事件浮出水面,在媒体聚焦人为热潮数周后,银行出面携手信托搞定此事,买单人是谁反正地球人都知道。

2月19日,吴晓灵在人民日报发文《用市场法则处理金融违约事件》。我们第一时间给出评论:

“通读下来,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一篇虽然不提名字但却处处紧盯中诚信事件的评论。文章提出:一,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本质就是资金信托法,各部门没有贯彻落实;二,建议从信托产品、资产管理产品入手处理违约事件,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从吴晓灵发言历史看,其看法值得关注。允许信用违约的观点可以登上人民日报,则更值得玩味。因为我们都知道,刚性兑付的出现,“各个监管部门”才是肇事者。人大财经委相关领导对各监管部门提出工作意见,并且通过人民日报广而告之,真的仅仅代表人大财经委意见么?”

两周后,超日债事件爆发,“11超日债”正式宣布违约,成为国内首例违约债券。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骗字数,而是让大家对吴晓灵此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是让大家对吴晓灵的体制内分量有一个清醒认识。最后牵扯到这篇文章上来:《规范影子银行调整金融结构》。

文章不长,说的内容一如既往简单、明了、直至核心。

首先:文章肯定了影子银行的正面作用,认为是对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其次,文章提出了问题“正因为法律关系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导致运作混乱,规则不清,于是兑付的时候,责任不明。有了收益,投资人愿意享受收益;但有了风险,投资者却又不愿意承担风险。卖出产品的机构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也就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实行或隐性或显性的刚性兑付,这使得市场秩序难以正常维护。”核心就一句话:买者自负。

放在国务院要求理财产品直接对接实体经济、相关部委紧锣密鼓制定政策的背景下,当我们看到吴晓灵的这篇文章时,当你了解过银监会近期的监管思路后,你能联想起什么?

很有可能,未来一段时间,拆解银行资产池,分解为明确对应单一资产而且买者自负的理财产品将成为趋势。今年年初以来,银监通过中登建立的理财产品登记系统,确保这件事情至少具备可实施性,如果他们铁了心要落实国务院对接实体经济指示的话。

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细思之下,才发现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第一、十万亿理财产品中风险偏好最低的那部分,会回流银行体系,进一步改善流动性,有利于资金价格中枢回落,降低银行融资成本;

第二、你忽然发现,十万亿理财产品的坏账风险,悄悄从银行一家背负,变成了银行和理财产品买家两家一起背负,对于老百姓未必是好事,对于银行,却一定会是好事。哪怕2%的坏账率,老百姓和银行各自承担一半,那也是1000个亿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