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事件详情

三大看点,攻守兼备,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入选格隆汇下注中国2021年核心资产

2021年01月15日 09时19分

自从2018年以来,格隆汇连续三届组织了“下注中国”的核心资产大讨论的活动,让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视角的投资者,一同寻找代表中国未来的核心资产。活动响应非凡,投票精选出来的十大核心资产广获认同与关注,且在过去的一年里均表现优异。

如果你在2019年1月1日的时候,等权重买入格隆汇2019“下注中国”十大核心组合,并于2020年1月2日等权重调仓至格隆汇2020“下注中国”十大核心组合。截至2020年11月30日,过去两年该组合累计收益高达138%,大幅跑赢沪深300、创业板指和标普500。

那么,如何定义这些代表着国运、代表着未来的核心资产呢?

1、代表中国,以国内市场为主。这些公司都必须是以国人为主导,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中国企业,这样才能与国运共成长。

2、代表未来,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美好。代表着中国经济,乃至代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进化方向的企业,给人类生活带来美好的企业。

3、头部资产,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入选的标的必须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企业,已经在行业中建立起巨大的领先优势,且能看到明显的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未来发展的天花板足够高,这样我们才能相信,在未来足够长的斜坡中,雪球越滚越大。

4、确定性与成长性兼具,明年大概率能实现20%的保底升幅。核心资产最大的特性是确定性与成长性,入选标的必须能够大概率在未来一年实现20%的保底升幅,也只有这样,才具有配置价值。

当前的中国经济,中国金融市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生产与消费国,拥有最大规模的全产业链各类人才高素质劳动群体,拥有最稳定且强大的政治经济制度,根植于14亿庞大人口基数的消费需求市场、任何时候的具有最强大的抗风险韧性和发展潜力。在其中,必然一如既往持续催生出大量各行各业的伟大企业。

从长远的时间周期看,中国的经济腾飞远未到放缓的时候,企业的高速成长也远未到停滞的时候。

因此,任何时候,赌中国国运,不会输!

2020年是让历史铭记的一年,新冠肆虐,全球经济下行,地域冲突加剧。但是在充沛流动性的带动下,全球股市均出现了V字反弹上涨,不少市场和个股还创出了历史新高。

如今,格隆汇组织力量整理会员们讨论的核心逻辑,将十大核心资产都详细梳理一遍并给出详细的解读,为投资者布局2021描绘出路线图。本文为2021年十大核心资产之一:中国平安。

1 入选逻辑

全球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2019和2020两年的狂飙,到2021年,圈内已经一致公认投资策略应当提升防御型资产的比例。对于防御型资产而言,保险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单纯从保险而言,为什么不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甚至是太保和太平,而入选中国平安,在我看来,平安不仅具备防御的性能;它是一只进可攻、退可守的股票。

在具体分析中国平安之前,有必要对中国保险业的未来做一定预测。在我看来,保险业在中国是朝阳产业。有两个方面:

(1)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远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更不及发达国家水平;

(2)中国的保险行业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第一点,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

截至2018年数据,中国的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这意味着保险市场虽然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有及其广阔的空间。符合“长长的坡,厚厚的雪”的特征。

第二点,保险业态的深刻变革。

保险销售在中国曾经是一个高学历高收入的行业(1997年之前),而后面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以及销售人员扩容,保险业的“金领”形象一度遭到严重挑战;而投连险、万能寿险等产品的几波销售也使得保险偏离了保障的本质初心。

因此,2018年开始,头部保险公司大多开启了业务改革,着力提升保险销售人员的专业性与基本素质,并推动保险销售人员收入提高,淘汰低素质形象差的落后产能。这可以理解为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这使得中国保险业将在更高的水平上迎来一波繁荣。

在这两个大趋势下面,而中国平安作为保险业的领军者,回顾2020,展望2021,我们认为有三大看点,入选我们格隆汇十大核心资产。具体来讲:

(1)寿险改革业务落地,业绩预期看好

(2)经济复苏,利率上行,构成“利差益”

(3)五大生态圈的协同效应

下面分别分析。

2 改革落地,业绩看好

2021年无疑是保险大年。有几个原因。

首先,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国居民的疾病风险意识再上了一个台阶。随着疫情结束,叠加2020年一季度隔离导致的保费低基数;2021年一季度乃至后续几个季度,保险业必将经历高增长。

同时,从产品上来看,许多险企在2021年一季度将推出产品换新,从供给侧刺激销售改善;叠加居民风险管理的需求紧迫,对保险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将同步顶升。

中国平安2020年各月寿险与产险销售收入及其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中国平安过往4年单月个人寿险业务销售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其次,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头部保险公司大多启动了保险业务改革项目。像中国人寿的“国寿鼎信”、太平的“三年再造一个太平”、以及中国平安的寿险业务改革。针对对象是保险行业此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人海战术”、代理员素质普遍不高,销售方式逼格低、运营成本高、效率低下等。

平安这一轮寿险业务改革概括为4个方面:发展模式、营销体制、产品策略、以及渠道改革。

具体来讲:发展模式转型,从以前注重规模,向“规模+质量”的方向发展;营销体制转型,从以前依赖组织、人传人的金字塔管理结构,向4D立体营销模式和数据化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产品策略转型,从客户多场景的生活需求出发,构建有温度、有场景、有服务的“寿险+”产品体系;渠道发展转型,利用平安庞大的客户群优势,加强线上渠道互联网保险销售,朝着线下线上融合的方向发展。

数字化的经营与管理是此次寿险业务改革的重要理念。建立4D立体营销模式,将获客、互动、成交、售后服务四个步骤共300多个销售环节全部数据化,并建立规范。哪个步骤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是更好的——全部建立量化标准,并依据量化的标准去审核、辅导、培训。使得主管对代理人的辅导与监督更加高效精准。

此外,打造一支高产能、高收入、高质量的代理人队伍,是这轮寿险业务改革的重要环节。对此,平安在近年来主动清理部分低产能低质量的代理员。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自2018年4季度以来,平安的代理员数量持续下降,从2018年3季度143万下降到今年3季度105万,降幅高达28%!这是主动淘汰低效代理员产能的结果!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改革后,平安将通过“基本法”对代理员实施激励。基本法的改革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机构重新分类;第二是外勤代理人的分成;第三个是加大长期投入。

机构重新分类的目的是实现差异化的政策,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基本法。机构分成三大类:(1)产能型,注重产能的提升;(2)平衡性,注重产能和人力增长;(3)人力型,重要的工作是增员,带有质量的增员。三类机构采取不同的考核和激励标准,用人之长。

代理人分成改革,将代理人分为新人、绩优、主管三大类,根据不同的代理人给与不同的政策。新人类,加大投入,增加津贴,增加津贴的长度,扶持优秀的人才成长进步。绩优类,也适当增加扶持力度,增加激励,以优增优。主管类,建立数字化营业部,强化营业部的经营和管理。

加大长期投入,将保险代理人做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例如针对此前40多年没有解决的代理员退休和养老的问题,此次寿险业务改革帮助老的代理人解决了;还有营业部传承的问题,也得到了落实。

此次寿险业务改革2020年底已完成,2021年即将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对此,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是代理员数量。据估计,平安的代理员人数有望在2020Q4或2021Q1止跌回升。随着代理员人数探底反弹,可以视作销售探底反弹以及业绩反转的一个信号。

3 “利差益”预期

保险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靠“三差”:利差、费差、死差。

目前国内以人寿产品为主的保险公司,以平安和人寿为主,在“三差”中受利差影响最大。

“利差”即保单缮发时刻承诺的收益率与实际投资能够带来的收益之间的差异。如果前者低于后者,则形成“利差益”;反之则形成“利差损”。一般来讲,在利率上行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形成“利差益”,利率下行过程中交易形成“利差损”。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保险销售额持续激增,但随后开启降息通道,导致承诺的高收益普遍无法实现,于是给险企带来沉重的“利差损”包袱。

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各国普遍实施货币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经接近极限。2021年随着经济复苏,各国货币政策会逐渐退出;尽管易纲行长在最新讲话中提出2021年货币政策以“稳”字当头,但总体而言利率是易上难下。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

这对于保险企业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局面。

一方面,正如前文分析,利率上行,险资的潜在收益超过保单缮发时承诺保户的预期收益,形成“利差益”收益。另一方面,会使得保险企业在销售策略上占据主动。例如,在产品设计上,由于收益率提升,因此可以适当提升承诺预期收益率来吸引客户。

此外,由于全球货币环境仍处于宽松周期,外币资产(特别是债权资产)的收益率普遍较低,而人民币资产的优势得到凸显,也有利于提升国产保险产品的全球竞争力。那些有意购买境外保险理财产品处在“观望中”的潜在用户,更可能倾向于国内的产品。

近5年来,平安的保险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演进。其中2015年在总保费中占比接近1/3的万能险,2020年已经降到17%;投连险2020年占比不到1%,几乎停售。而2015年保费各占10%左右的传统寿、传统健康险,到2020年上半年(最新数据)已经分别占比17%。意外及短期健康险的占比由7%提升至9%。由于回归保障型产品的比例提高,分红险的保费占比也对应下降(由四成下降到25%)。

产品销售结构的变化,使得平安的保单负债结构更加合理。由于传统保障型产品的主要投资路径为债权类资产,因而对投资收益的依赖减轻,而对利差的敏感提高。加之2021年利率上行成为一致预期,因而“利差益”将对平安的利润形成有利局面。

总之,利率上升的预期对于保险业和保险公司来讲,都是重大利好。像2017年平安的“戴维斯双击”行情,毫无疑问是美国加息带动全球主要经济体利率上升的大背景下走出的。而2021年,利率上行的预期,叠加2020年疫情冲击造成的低基数,保险也有望在逻辑上复刻2017年的戴维斯双击。

4 科技加持与数字化转型

中国平安的科技战略自2008年首度提出,到2020年已经硕果累累;但对于平安的估值模式,市场一直存在争论。

目前市场主流认为是保险企业,用内含价值的估值;但这些年平安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的持续投入,如果完全用内含价值,则无法体现出来。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平安就在半年度报告中披露个人业务运营情况。其中包含客户数、客均利润、以及客均合同数。以及来自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在新增用户中的占比。这些其实是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逻辑。

2020年9月平投资者开放日,平安首次公布医疗生态圈战略。

虽然平安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公司——“平安好医生”——早在2018年已经上市,但事实上,投资者对平安的医疗生态体系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此次医疗生态圈战略的整体披露,领投资者感受到的是平安在医疗领域的庞大布局,当然,这背后可能更多的是作为保险企业一直以来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疫情对于平安的医疗生态战略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惊喜!一季度疫情期间,使用平安好医生App线上问诊的人数高达17亿人次!

同时,医疗对金融主业的协同效应已经越发明显。截止2020上半年,使用平安金融业务客户中使用医疗服务的占比已经提升至60%。

而就客单价而言,使用医疗服务的客均合同数与客均AUM较不使用医疗服务的分别高出50%和78%。

医疗生态圈作为平安五大生态中最高频、流量最大的一个入口。这说明经历了多年的积累,平安的五大生态圈之间的互动协同已经初具规模。

这标志着平安开始具备互联网公司的商业特征——从线上获客到导流变现。这为平安的估值模型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互联网化的估值方式。

事实上,医疗生态圈是平安“五大生态圈”战略其中的一环——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医疗服务、以及金融服务这五大生态圈构成“生态+金融”的一盘大棋,在2020年已经全面走活。未来医疗、房产、汽车、智慧城市等生态与金融主业的协同效应更加明显,而平安的估值也将越来越朝着互联网化的“奇点”逼近。

5 结论

古有御矛与盾者。

矛和盾,意味着攻与守;对于投资而言,攻守兼备的股票,才是值得长期持有的核心资产。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它的主营业务——金融和保险——是其防守性的基础,是左手之盾;而科技业务以及科技赋能下的估值逻辑变迁,是其进攻性的基础,是右手之矛。因此持有了平安,就相当于装备了矛和盾。

2021年我们将看到平安的寿险改革落地,保费销售回升,以及利差益的预期,这会带来平安的业绩反转,甚至估值提升,走出戴维斯双击;同时,伴随着五大生态圈与主业的协同效应越来越强化,平安的估值逻辑向互联网变迁的“奇点”终将到来。

曾经有人将平安比作“高息债券”,我曾经提出平安的股票是一张“看涨期权”。叠加了看涨期权的高息债券,方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而这样的公司,自然是“下注中国”核心资产的不二选择。

相关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