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啥时候管管A股的假账

屡禁不止的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却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而这给股民带来的损失可能会更加严重。

每年3-15的打假风暴都会牵涉到一批上市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以至于媒体都会提前列出一批高危的3-15概念股,提醒股民回避。但屡禁不止的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却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而这给股民带来的损失可能会更加严重。

比如说金亚科技在今年年初发布的自查报告中承认财务造假,这家公司仍处于证监会调查之中,甚至有可能被强行退市。多家基金公司已经大幅调低了对金亚科技的估值,其中最高的估值为每股13.58元,最低的估值仅为每股8.51元,参照停牌时每股34.51元的股价,这几乎相当于打了二五折,股民基民们都可能损失惨重。

《长江商报》曾梳理2013年至2015年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发现,2015年证监会下发64张判决书,涉及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达10家,而三年间,242张处罚决定书中有35家上市公司牵涉财务造假。

而35家涉事上市公司中,证监会对其中32家公司罚款均不超过60万元,除开2家主要责任在评估机构和会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仅海联迅一家公司受到“重罚”,被罚882万元,实控人被罚1203万元。

皖江物流2年虚增利润近5亿元、虚增收入近百亿元,是财务造假涉及金额最大的一宗,但罚金加起来却还不到100万——上市公司仅被证监会给予警告并处以50万元罚款,涉案总经理、策划人汪晓秀被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董事长孔祥喜被给予警告并处以10万元罚款,其他21位涉案人员仅被处以3万元罚款。

一、A股造假前仆后继

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由涉嫌到最终被判定为涉及财务造假的案例不在少数。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方式多种多样,有像绿大地、万福生科、海联讯这样为了IPO顺利上市而造假,有像南纺股份、华南生物、莲花味精这样为避免业绩亏损而造假,亦有像珠海中富、创兴资源这样重组收购资产的评估报告财务造假,还存在着类似承德大路、科伦药业这样涉及关联交易等重大资产处置故意记载遗漏等。

三年间,被查出虚构利润最多的上市公司为皖江物流,2012年虚增收入45.51亿元,虚增利润2.56亿元,2013年虚增收入46.04亿元,虚增利润2.34亿元,两年间累计虚增利润达4.9亿元,虚增收入超过91亿元。

造假时间最长的为荣安股份(时称“甬成功”),从1999年到2004年,年报财务数据虚假记载长达6年。

证监会对其中32家的主要裁定依据,为原《证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即按披露信息(或报送有关报告)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裁定,对发行人、上市公司或其他义务人给予警告,并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于市值以百亿甚至千亿计算的上市公司而言,这样低的罚款实在是毫无威慑力,也难怪A股公司的财务造假会前仆后继了。

二、五大动机引发财务造假

要识别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股民们先得清楚上市公司造假的目的。三川财报研究院将上市公司的造假动机归纳为六大类:

第一、炒股票,与公司配合坐庄,全流通之后变成公司直接坐庄,而且越来越技巧、隐蔽; 这种情况现在比较多,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后钱多,也容易包装利润,有些公司被质疑造假,但大股东一股不减持,很多人就认为公司是清白的,其实他们已经在二级市场炒股赚得盆满钵满,有的大股东还将股权进行了质押,就是为了融资炒股。

第二、全流通大股东减持;

第三、再融资圈钱,增发、配股(股改之前,由于大股东股权不能流通,圈了钱之后大股东往往是通过关联交易套出来);

第四、保壳、避免退市或被ST;

第五、骗取银行贷款;

三、A股财务造假的六大特征

1、除了造假动机仅仅是为了大股东二级市场减持外,一般造假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一般在30%左右,以较低比例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造假本质上就是大股东掠夺小股东财富的行为,因此只有小股东占比越大,供大股东玩弄的空间才越大)。

2、大都有再融资圈钱行为;

3、高送转低派现;

4、都有能讲故事的产品或商业模式,听起来很煽情。

5、出口业务较多或海外设立有子公司。

6、高管尤其是财务负责人变动;

四、找准造假财报的七大死穴

股民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上市公司财报来识别出虚假信息,A股造假公司在财报里容易在七个地方露出马脚:

一、毛利率异常,比如和同行业或者公司过去相比异常的毛利率。

二、货币资金和银行贷款二者都多。

三、银行存款利率很低,甚至低于7天通知存款利息。

四、存货异常;

五、应收多预付多应付少,明显和同行业不一样;

六、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异常;

七、大量资本支出。

识别出造假往往意味着有机会做空,但在A股市场上,融券卖空的风险也很大,因为非常讽刺的是,在最终显出原形之前,很多财务造假的A股都能骗到一大批散户接盘,一度成为大牛股。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