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医疗中场战事

一个月前,华润凤凰医疗(1515.HK)发布公告,公司股东特别大会投票通过了由“华润凤凰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到“华润医疗控股有限公司”的更名,“华润医疗”将成为上市公司新简称,这也意味着经过两年的过渡期后,央企背景的“华润系”,终于完成了对民营医院第一股“凤凰医疗”的重组和改造。

作者 | 李超
来源:棱镜

一个月前,华润凤凰医疗(1515.HK)发布公告,公司股东特别大会投票通过了由“华润凤凰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到“华润医疗控股有限公司”的更名,“华润医疗”将成为上市公司新简称,这也意味着经过两年的过渡期后,央企背景的“华润系”,终于完成了对民营医院第一股“凤凰医疗”的重组和改造。

由于重组后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关于“华润”和“凤凰”联姻后的融合问题,一直受到外界关注。对于本次更名,有评论认为是华润和凤凰两家彻底分道扬镳的标志,当初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优势互补的重组初衷,最终变成了华润吞并凤凰的一家独大。

“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一个时代的延续、提升和转型。”面对更名后产生的各种争议,2002年加入凤凰医疗、现任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的成立兵在近日接受腾讯新闻《棱镜》专访时回应,无论是“华润”还是“凤凰”,对于之前“如何建设好一家医院”的共同追求从没有变过。

实际上,华润医疗更名背后,恰逢社会资本办医潮也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间节点。一方面,根据国家政策精神,医改需要继续深化,新一轮企业医院改制工作要求在今年底彻底完成,而华润医疗正是六家有资格参与央企医院改制的国资背景医疗集团之一;另一方面,华润医疗与北大医疗、复星医药和中信医疗等大型医疗集团,逐渐构成了国内非公医疗的竞争格局,新一轮洗牌正在开启。

既是央企背景、又要对投资人负责,既肩负国家医改战略重要工作、又要参与到市场化竞争当中,十字路口上的华润医疗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显然更多。这一次的更名,则更像是医疗行业改革进入下半场的一个注脚。

背靠央企凤凰医疗大变身

2016年,华润医疗以37亿港元进驻港股凤凰医疗,双方医院资产合并,华润成为第一大股东,同时原凤凰的创始团队被保留。

凤凰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其以一家民营专科医院起家,借助国家对于社会资本办医政策的不断开放,逐渐发展成为一家民营医疗集团并于2013年在港股上市,被称为“民营医院第一股”。待到华润进入时,凤凰医疗经营管理医疗机构数量达到60家,床位数接近6000张,年收入14亿元人民币。其作为纯民营资本,主要通过IOT模式(托管运营),广泛参与到公立医院和企业医院等的改革当中。

背靠华润集团的华润医疗则成立于2011年,尽管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但成长速度惊人。与凤凰合并时,其作为央企已经参与到昆明市儿童医院、武汉钢铁集团等多家企业医院的股份制改革,还获批收购下了淮北矿业集团旗下医院全部股权,已经是与中信医疗、北大医疗和复星医药并列的国内四大非公医疗集团之一。

彼时,该起重组被看作为社会资本中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社会力量办医并组合为行业绝对龙头的重要标志。除开合并后立即带来的规模效应外,一方面,华润医疗的央企背景能够带来巨大的资源和政策优势,突破纯民营资本的多种限制;另一方面,凤凰医疗又拥有长期的市场化和医院管理运营经验,能够弥补前者盈利和运营能力的不足。合并完成后,华润凤凰股价在几天时间涨幅超过50%。

然而,市场最初的预期却因为华润凤凰不断的人事变动而动摇。去年10月,原“凤凰系”的上市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吴珀涛、执行董事徐泽昌、非执行董事梁洪泽全部更换,同时来自华润系的韩跃伟和任远则出任执行董事,并分别兼任行政总裁和CFO,接手管理层;今年初,原凤凰医疗创始人清仓减持华润凤凰股份,彻底退出上市公司;直到今年8月,华润凤凰宣布更名并进行了新一轮人事调整。

对于这些变化,有分析人士认为,不同的基因导致了双方在企业文化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最终导致凤凰系出局的结局,同时,华润入主后也并未利用自身资源带来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张。

“一方面,这些评论忽略了一点,尽管公司最终由央企来主导,但其仍然保持了灵活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凤凰医疗成为华润医疗,才有了参与这轮央企医院改制的机会。”成立兵面对腾讯新闻《棱镜》时极力反驳了这种“阴谋论”观点,他表示,无论从公司未来发展还是品牌打造上,这些变化都属于正常安排。

“如果还是凤凰医疗一个纯民营企业,在这一轮央企医院改革中没有任何机会,拿不到任何资源。”作为留在华润医疗的原凤凰医疗团队成员,成立兵认为,对此前纯民营的凤凰医疗集团来讲,其实是实现了一个靓丽的转身。

按照政策要求,今年底,将是尚存的上千家企业医院完成改制的时间截点。为了既让国企专注主业剥离社会功能,同时又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资委指定了华润集团、国药集团、中国诚通、中国通用、中国国投和中国国新六家以医疗医药为主业的央企参与这轮央企医院改制,由华润集团占有36%的第一大控股权、同时又完成了管理层更替的华润医疗,将成为这轮医院改制重组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傅育宁挂帅医疗亲挑董事长

与华润医疗此次更名同时进行的,还有新一轮人事变动,其中,空降成为上市公司新任董事长的64岁香港人胡定旭最为神秘。

实际上,胡定旭在医疗领域内已经享有很高声望。会计师出身的他曾在安永担任主席,2003年非典后,董建华邀请其担任香港医管局主席,管理全香港43家公立医院和200多家诊所,掌管港府每年700亿的医疗拨款。内地医改启动后,拥有丰富经验的胡定旭还曾受邀担任过卫生部、卫计委、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顾问,同时还有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委员的官方身份。

因为胡定旭对内地医改比较了解,同时具备长期的医院管理经验,其最早直接受邀于相识多年的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后者希望其出任华润医疗董事长,但胡定旭感觉该职位过于重要,只提出“帮帮忙就可以”。

“来来回回谈了很久,最后他(傅育宁)一句话打动了我。”在接受腾讯新闻《棱镜》独家专访时,胡定旭表示,自己一直想为内地医改直接做点事,很早之前卫计委就邀请他管理几家内地公立医院作为示范,但考虑到自己背后缺乏一个团队做支撑,因此拒绝。当傅育宁告诉他,华润医疗是内地少有能够提供这样团队和资源的平台时,他最终决定出任华润医疗董事长。

这一轮更名和人事调整中,除胡定旭出任新的董事长外,曾任华润医药总裁、现任华润健康董事长的宋清兼任了华润医疗副董事长,原管理团队的成立兵则出任党委书记兼总裁,韩跃伟任华润健康总经理的同时继续兼任华润医疗执行董事。

由于华润医疗的高管团队中,有多位来自于华润医药和华润健康,且医疗板块由华润健康为主体代表华润集团持股,一直有声音认为,华润集团的资源更加倾斜于华润健康。对于这种疑问,成立兵对腾讯新闻《棱镜》表示,华润医疗和华润健康在集团内均为平级运营,管理序列上都是集团直接领导,并不存在资源倾斜的问题。

实际上,傅育宁自2014年5月接掌华润后,对于华润的医疗板块就一直颇为关注,上任半个月便到华润医疗北京总部调研,其后多次对华润医疗发表公开看法,包括提出新建医院和项目需要考虑医疗团队来源和自身发展节奏、医养结合、华润系各版块协同等问题,华润和凤凰的结合也在当时被认为是其一手促成。

根据华润医疗方面的解释,其在华润整个大健康板块中分工明确,定位为医疗机构投资运营管理的主平台,负责包括医院、医生和社区诊疗等在内的医疗服务领域。考虑到整个医疗供应链不止医院,还包括耗材药品、医养结合、社区诊所等不同环节,华润医疗与华润系其他版块将有更多合作路径可以探索,例如医养结合就有华润医疗和华润置地的配合。

除了为新的华润医疗亲自挑选董事长,今年年初的两会上傅育宁还曾表示,2018年是华润在医疗板块上的突破一年,其对华润医疗的重视和期待可见一斑。目前傅育宁在华润医疗担任荣誉主席一职。

医疗集团洗牌潮中的华润机会

2010年前后,在政策推动下,北大医疗、复星医药、中信医疗和华润医疗等大型医疗集团迅速出现,打破了社会资本办医的旧有市场格局。业内人士对腾讯新闻《棱镜》表示,被国资委批准以医疗为主业的央企主导本次企业医院改制,在该政策指引下的新一轮洗牌后,几家大型国资医疗集团一定会在未来脱颖而出。

根据第三方机构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上半年发布的榜单数据,华润医疗已经在2017年取代之前占据榜首的爱尔眼科,在国内非公医院集团综合实力排行上位列第一,北大医疗、复星医药和中信医疗分列第二、第四和第五位,华润医疗是这几家中唯一具备“以医疗为主业央企”身份的医疗集团。

华润医疗在9月中旬发布的2018年中报显示,包括股份制和IOT等多种模式在内,其目前在全国8个省份管理运营着113家医疗机构,床位数1万张,公司计划到2020年床位数扩张到2.4万张,布局主要方向为央企医院和地方国企医院的改制。

据成立兵透露,目前主导2000家企业医院改制的六大央企都在积极沟通,剥离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国资委并没有给出六家央企在这轮改制中的明确定位和侧重点,但各家肯定会根据市场结果来进行自然的调整和定位。

无法回避的是,在这上千家医院中,并非全部都是优质资产,以央企背景身份为改制“托底”的华润医疗,并没有“挑肥拣瘦”的逻辑存在。某种角度讲,参与这轮改制,既是华润医疗的机遇,同样也是它的挑战。

胡定旭对腾讯新闻《棱镜》表示,从华润来讲,作为央企很清楚自己对于医改和社会的责任,赚钱不是最大的目标,尤其在医疗行业,只为赚钱肯定死路一条,但他也承认,作为上市公司,华润医疗对股东肯定要有交代。

上半年,华润医疗营收和净利润(扣非后)同比分别增长为6.3%和7%,增速未能突破两位数,为近年来新低,股价也从年中的10港元/股跌至目前的7港元/股。

行业分析师对腾讯新闻《棱镜》表示,相较爱尔眼科的设备驱动型,以医生资源为主要驱动力的医疗服务机构在规模扩张上会受到更多制约,依靠简单复制达到成功的难度更大。床位数的增加仅限于规模,并不代表核心竞争力的改变,业内普遍共识是,资本运作背后,医疗集团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医院运营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这几乎是包括华润在内的国内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需要改善的短板。

一边完成对企业医院的重组,继续扩充规模,一边找到与之相符合的医疗服务和运营管理能力,是华润医疗接下来需要同时迈出的脚步。

规模效应之外,华润医疗十分重视与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的合作,胡定旭认为,这首先能解决旗下100多家医院下限提升的问题,让相对较差的医院也能达到绝对较高的水平。

对于医师资源的稀缺,华润医疗则希望通过发展专科事业部,在集团内部率先推动医生的多点执业。尽管已经有各类自发组成的医生集团出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因为政策法规等多种原因无法落地,许多医生集团沦为“僵尸机构”,但华润医疗认为自己巨大的体量和平台效应,让这种模式更具可操作性,华润医疗的医生能够在其旗下所有医疗机构实现自由流动。

不难发现,这些布局背后需要直面和想要解决的,仍然是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社区医院这些困扰医疗行业多年的顽疾。

“目前中国的医疗改革在探索当中,华润医疗和其他医疗领域的投资人一样,都在积极融入这个进程,希望探索出一条道路,同时,给股东和投资人以回报,一直也是上市公司的任务和目标。”成立兵告诉腾讯新闻《棱镜》,经过几年的重组融合,现在人员调整和团队融合都到位了,新的企业文化和使命也有了,未来几年市场将会看到华润医疗持续的发展。

回顾华润系旗下上市公司,赶上地产风口的华润置地(01109.HK)股价十年十倍,华润燃气(01193.HK)更是达到惊人的十年五十倍,剥离非啤酒业务、并由华润创业更名而来的华润啤酒(00291.HK)则是三年五倍,而身处医改风口特殊行业的华润医疗,又能否再次复制市值神话?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