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减税大招:大国竞争中的胜负手!

特朗普终于赢了一把。他上一次赢还是一年前,他击败希拉里,在争议声中当选了美国总统。 从他宣布参选美国总统伊始,就因各种“不当言论”与全美媒体宣战。媒体称他只会打打嘴仗,发发推特,而他称媒体都是骗子歪曲事实。

特朗普终于赢了一把。

他上一次赢还是一年前,他击败希拉里,在争议声中当选了美国总统。 

从他宣布参选美国总统伊始,就因各种“不当言论”与全美媒体宣战。媒体称他只会打打嘴仗,发发推特,而他称媒体都是骗子歪曲事实。 image.png

特朗普意外上任后,情况并没有改善,共和党为主的美国国会民调支持率似乎也降至冰点。  

就在吃瓜群众和键盘侠们质疑国会和总统的时候,特朗普迟迟悬而未决的税改法案迎来历史性的时刻。 

11月16日,美国众议院以227票对205票通过了税改法案。

12月2日下午3点左右,美国参议院以51票对49票通过了税改法案。 

至此,特朗普的税改法案获得了重大胜利,距离税改最终完成和生效仅剩一步之遥。这是美国税法30多年以来最大一次调整,也是特朗普上任后推行经济刺激政策的首场胜利。 

从后续的立法流程上来看,由于目前参众两院分别通过的税改立法版本在内容上仍存在不少差异,因此之后参众两院需要协商妥协达成一个共同版本,然后分别再度提交各自全体投票;通过之后,便可以提交特朗普总统签字以最终生效为法案。从时间进展上来看,此前特朗普总统和财长Mnuchin都曾表示最终税改法案有望在圣诞节前达成。 

这次参众两院通过的税改法案版本的主要条款是相同的,即将企业税率从35%减至20%,但为了获得更多投票(尤其是在参议院),对一些细节做了修改:参议院版本中,开始实施新税率的时间点是2019年,比众议院版本推迟了一年;参议院版本中,仅暂时性地对个人实施减税政策,2026年开始个人税率的减免将停止。 

但不管怎么说,减税是确定了,尤其是是企业所得税从35%下降到了20%,相当于一次性把企业的利润提高了23%。 

这是特朗普的一小步,但却可能会是美国的一大步么。  image.png

一,税改会给美国带去什么? 

财政赤字?这个还不确定 

特朗普宣称,虽然税率降低,但是由于减税促进经济发展,并不会带来过高的财政赤字。其理论基础为拉弗曲线,即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超过这一限度时,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特朗普政府认为当前税率已经超过了这个限度,所以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税基,税收收入增加。 

但美国税收政策中心估计,因为本次税改,美国联邦收入将在2017-2027年减少2.4到2.5万亿美元,在2027-2037年减少3.4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局测算,这会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增加美国预算赤字1.5万亿美元。如果要保持赤字占GDP比例不变,美国的GDP增速需要达到4.5%。但美国国会预算局估计GDP潜在增速仅有2%左右,即便考虑到财政刺激政策也达不到3%。本次税改大概率会加大美国财政赤字。 

提振企业盈利 

企业所得税一次性的大幅削减将提振企业盈利,特别是对于那些“高有效税率”的公司更为显著。

以标普500指数为例,美国企业部门当前整体实际负担的有效税率仅为22%左右,远低于35%的法定税率。因此如果法定税率从35%下调至20%,考虑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抵扣和影响的弹性,我们姑且假设企业负担的实际有效税率下降至17%的话,将会提振2018年标普500指数净利润同比增速约6个百分点至15%左右。高有效税率板块或享受减税带来的更高的业绩弹性,例如能源、食品零售、电信服务、零售、多元金融、以及公用事业等板块2010年以来的有效税率中值均高达30%以上。 

刺激企业投资 

其次,未来5年资本开支的费用化将有助于提振投资意愿,边际有利于高资本开支板块。美国分别在1981年和2001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减税,并在2003年、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规模较小的减税。从下图可看出,几乎每次减税政策发布后,都会带来一段时间投资增速上涨,企业信心指数也随之上升的局面。 image.png

资金回流美国 

对于企业海外存留利润的一次性收税也可能促使一些海外存留较大规模现金的企业汇回部分资金。 

截至2016年,罗素1000指数成分股公司在海外无限期再投资的利润已经高达2.6万亿美元;而对应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资产,可能高达1.08万亿美元左右,故如果按照14%的众议院版本的税率,仅现金这一部分资产所对应应缴税款1500亿美元左右;而如果假设这些资金全部回流美国的话,规模将高达9300亿美元左右。 

2005年《国土投资法》(HIA)带来了约3000亿美元的收益。当前美国企业海外收入预计在2.5-3.0万亿美元之间,如果按2005年资金回流的比例(三分之一)计算,预计将有约8000-1亿美元资金回流,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税改对于美国企业和国家都是非常大的利好,美股基于这样的利好不断创着新高。唯独政府担忧税改会减少税收,增加财政赤字,这是要断政府的财路。这也说明,推动这个税改的落地也是需要突破层层阻力,需要一定的魄力。 

二,这一次,特朗普想做什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特朗普的花少年,崛起的脚步从未放慢。 

从前说搞谁就搞谁,什么沙漠霸主、号称军力全球第四的伊拉克,什么强硬派代言人“南联盟”,这些就不说了,就连中国的大使馆都说炸就敢炸,同时捏着欧洲鼻子一起把解体的苏联一步步逼到墙角,直到退无可退。现在呢?山姆大叔却已经力不从心。非不想也,势不能也。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关心的只是美国能否“减负”,让这头大象再次起舞。所以他大手一挥,任性地退出TPP,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至于领导世界,他没兴趣。他想要的,是让美国再次伟大。 

回想美国走上超级大国的历程,一个是一战,一个是二战。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保持着中立的角色,冷眼旁观,积累了巨量的财富。而这,才是美国走上超级大国的正途。 

所以他拒绝和默克尔握手,天天在推特上和朝鲜打嘴仗被人骂?被人嘲笑?他不在乎,只要美国赢了,输了全世界又如何?他那癫狂的行事作风后面是真正的高瞻远瞩,这一点,小布什比不过,奥巴马更是差远了。

所以有时候也不禁这样思考着,这个不靠谱的总统,说不定有可能成为美国最成功的总统之一。 image.png

君不见,马云宣称要在美国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 

君不见,美国要求中国全方面制裁朝鲜,但自己却负手局外。 

特朗普真正厉害的不是发推特、打嘴仗、修长城,而是他看到了美国这头大象的疲惫,看到了美国经济的痛点。减税只是开始,这位总统还能给世界带来多少震撼? 

领导世界?谁爱领导谁去。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只关心自己! 

三,减税的胜负手

 税改的基础是著名的拉弗曲线(Laffer Curve),意思是税收随着税率的增长而增长。但税率高到一定程度将达到拐点,总税收收入不仅不增长,反而开始下降。它提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  image.png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说,“税”的本质是一种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手段,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用一部分人的钱养活另一部分人,因此无论于经济效率,还是于社会福利而言,税永远不是优先选项,而是最后选项,是人们确实认为某些服务市场无法提供的情况下,才可以采取税这种方式有提供。高税率往往意味着极大增强干预市场的动力与能力,意味着开支的膨胀,特权利益的固化;创业成本的增加,创新动力的消退;就业机会的减少,民间消费不振等一系列问题。 

1980年1月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上台后对税率进行了果断改革,采取了大幅度的减税措施。至1989年里根离任时,联邦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水平已由70%下降到28%,公司所得税由48%下降到24%——这些减税措施使美国拥有现今主要的大型经济体中最有效率的经济体系,并使在六七十年代表现并不抢眼的美国经济此后开始了快速的增长。而此后拖垮苏联的星球大战计划、90年代后美国经济向高科技的转型无不与里根时期打下的坚实基础有关。 

我们目前的现状,中国财税收入在过去20年里增长了30多倍,年均增长率19.5%,远高于GDP的增速。本世纪前十年里,除了2009税收同比增长9.8%外,其余年份税收总收入同比增长基本都2倍于同年GDP增速,而中国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也已经稳稳超过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美国(见下图)。 image.png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等,税收占GDP比率按小口径税负计算。 

按大口径指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宏观税负比重为35.33%。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数据则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税负率达44%。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低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较宜为13%左右,中上收入国家应该是23%左右,高收入国家是30%左右——目前北欧瑞典、挪威等高福利国家达到40%左右,美国在30%,税改后将立马下降。 

实证研究显示,中国税收每上升1%,会导致中国GDP下降0.045%。中国税收对私人部门资源配置扭曲所带来的经济效率损失,已超过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为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所带来的经济效率提高。 

四,结尾

美国税改落实之后,毫无疑问的会吸引更多资金流向美国,美国经济也将焕发出新的活力。看似不靠谱的特朗普在上台之后终于干了一件特别靠谱的事。特朗普已经出招,现在我们要如何应对? 

事实上,中央已多次提议减税,但总体上每年财政收入都会高于GDP的增长,从来没有做到真正减税。减税减不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减税和收税的同属一个集体,没有几个有魄力动自己的奶酪。 

除非它有高度的战略眼光与历史责任感。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