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与房价齐飞,我们终于进入了“茅房时代”

在A股市场上,茅台的走势难有匹敌者。放之于各个行业,也只有楼市堪可一比。有网友总结:当茅台和房子成了最保值的东西,历史该如何评价?答案是“茅房时代”。

作者:凯风

“必须稳定价格,不让老百姓骂娘。”说这话的不是某个有大局意识的房地产商,而是茅台酒厂的负责人。 

短短一两年时间,茅台的价格从不到800元上涨到1600元,而且一瓶难求,多地经销商惜售限购;而茅台股价也从股灾后的166元,暴涨到如今的500元,其市值更是高达6300亿元,超过所在省份贵州GDP的一半。 

在A股市场上,茅台的走势难有匹敌者。放之于各个行业,也只有楼市堪可一比。 

有网友总结:当茅台和房子成了最保值的东西,历史该如何评价?答案是“茅房时代”。

image.png

1 

茅台早已不是一种酒,就像如今的房子早已不是单纯的住宅一样。 

回顾茅台一路的上涨过程,与房价有颇多相似之处。

从2003年开始,茅台股价总体上就处于上升渠道,即便因为2008年股灾、2012年政策和塑化剂、2015年股灾三次影响之下有所回调,茅台整体的走势也优于大盘。 

房价也是如此。自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房价就开始一路上扬绝不回头的走势。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2014年经济下行的影响之下有所回调,但随后的暴涨不仅迅速覆盖原来的下跌空间,而且创下一轮又一轮的新高。image.png

这些年来,开制造业加工厂的最终难逃关门,抄底黄金的大妈被套在高山上,玩大宗商品的备受走势周期性暴涨暴跌之困,只有囤茅台和炒房的,可以无视经济周期,无视黑天鹅和灰犀牛,一路增值保值。 

所以,无论是茅台还是房子,在投资者心中隐隐然都有了超越神话的地位:房子永远不会跌,茅台还能继续涨,成为许多人颠扑不破的信念。  

2

茅台和房子如何成为这个时代最保值的东西的? 

先说房子。房子之所以一路高涨,一方面是因为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城市化的推进愈来愈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的需求,城市居民住房消费升级的需求,带来房价上涨最坚实的支撑,也是最良性的支撑。

另一方面,当有关人士发现房地产对于经济拉动有着神奇魔力的作用时,意识到只要卖地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大量土地财政时,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宿命就已注定。

房地产背后捆绑着如此之多的利益,让购房者不必担心房市也会发生暴涨暴跌的周期性循环;当越来越多的杠杆被加到楼市之中时,政府也被迫维持这一局面,以避免楼市的硬着陆,由此而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刚性担保模式。 

再说茅台。与房子类似,茅台背后既有消费升级的因素,也有刚性担保的因素。 

image.png

茅台一直都是国人心目中高端白酒的象征。这一地位的取得,既与特殊时期茅台进入国宴餐桌从而声名大噪有关,也与过去三公消费的频繁加持有关。 

但随着相关规定和反腐的推进,虽然用矿泉水喝茅台的现象仍然时有所闻,但茅台在政府餐桌上已经不再那么醒目。

然而,茅台本身的市场地位及其权力象征意味,却由此固化下来,成为这一轮民间消费升级追逐的对象。 

3

既然都有刚性担保的存在,那么囤积居奇、待价而沽就有了空间,所以限购、限价就成了共同的选择。 

住房领域的限购与限价,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所有的一二线城市都出台了限购措施,大多数城市甚至还出台了限价手段:要求所有楼盘不接受政府指导价的,一律不予发放预售证或网签

image.png

茅台正在走向相似的局面。面对市场囤货惜售的情形,茅台公司和经销商祭出限购和限价的手段。

在北京地区,茅台价格被限制为1299元,而一人限购两瓶。在上海,有门店断货20多天,店主也不知何时能进到货,为此连订金也不敢提前收。有工作人员感叹,“感觉卖茅台和卖军火一样。 

与房子一样,茅台也非常在乎市场的评价与影响。 

茅台有关负责人表示,茅台酒价格不单是个经济问题,要把稳定价格、平衡供应作为重大政治问题看待……“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 

这话放在房地产市场,毫无违和感。 

4 

市场告诉我们,稀缺的东西才会有人抢人。 

房子稀缺吗?如果限制了土地供给,房子自然是稀缺的;如果空置房不受控制,房子自然也是稀缺的。但即便是大城市,只要加大住宅用地的投放力度,房子的稀缺根本就不成问题。但有多少城市愿意这么干? 

茅台稀缺吗?如果说离开赤水河就没有正宗茅台酒,那的确是稀缺;如果说五粮液等其他高端白酒根本就没竞争力,那茅台的确也稀缺。但如果同时都祛除权力加持,那么市场会怎样? 

茅台与房子齐飞的时代,归根结底还是权力加持的时代,还是资源受到严重束缚的时代。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那么茅台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股票

相关阅读

评论